来源:云南学习平台 2023-07-14 作者:杨龙 杨帆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是中国青年健康成长的摇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办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新时代好青年”成长为生力军、主力军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鉴于此,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关键是要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大思政课”需打通社会场域。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与现实结合、融入社会生活实践,是讲好思政课,发挥其“大”的优势、实现其“善”的效用的必经之路。善用“大思政课”,既要指导学生念好理论的“有字之书”,又要指导学生念好实践的“无字之书”。推动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造“认知—体验—反思—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育人模式,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在参与国情调研、社会服务、学习宣讲、援边支教等实践活动中深入生活、“消化”书本、提升认知,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争做伟大事业的生力军。
善用“大思政课”需创新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善用“大思政课”,既要向实践教学拓展,又要与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结合,形成包含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实践环节作为补充、与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多元立体混合教学方法格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配方”“工艺”“包装”,将带有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的“盐”有机融入思政课堂,使蕴含价值引领、政治导向、思想启迪、道德涵养的思政“大餐”,使之更贴近学生思想、更贴合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期待,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才能引导青年学生融入时代洪流、把握世界大局、确定未来抉择。
善用“大思政课”需引发精神共鸣。善用“大思政课”,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更要以心化人,最终能够直指人心、塑造人格。通过讲“好故事”,说清楚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呼应学生所思所想,把信仰的道理讲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说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谈明白;通过“讲好”故事,把抽象、高深、枯燥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鲜活,打造更多精品课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知识启迪、灵魂塑造和价值培育,达到“启迪智慧、触动心灵、浸润人心”的效果。
善用“大思政课”需融入本土表达。在艾思奇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话语里,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善用“大思政课”,既要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现实国情、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用好“青年语”,凸显“青年味”“时代感”“民族情”;又要挖掘思政课“要讲的”与青年学生“想听的”结合点,以“小切口”解剖“大问题”,以“小话题”阐释“大主题”,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还要积极尝试、探索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插上“云”翅膀,让学生于“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推动“大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1NSZXB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