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教育宣传网 2023-07-30 作者:吕洋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概括为新时代十年来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向大学生讲好新时代“三件大事”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汲取前进的精神动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旗帜鲜明亮态度
讲好“三件大事”,前提在“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判断正错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在面对互联网铺天盖地的多元信息时,极易受到复杂网络舆论的诱导和影响。“三件大事”是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且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特事、要事,向大学生讲准“三件大事”的丰富内涵,是思政课教学的重大任务,对于大学生在思想和认知上所面临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困惑,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和立场,澄清他们在思想和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与迷雾。思政课教师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论断和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为根本依据,准确把握主流和本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过讲清、讲透、讲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发生的伟大变革;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内涵。
讲准“三件大事”,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只有对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领袖人物、英雄烈士等有正确的认识、全面的分析、科学的评价,才能形成坚定的态度,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更好地透过“三件大事”的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来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必须要有丰富而准确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围绕“三件大事”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全面收集和整合教学资源,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和阐释,让大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逻辑分析中深刻体会思政课教师鲜明态度背后的底气所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魅力。
循循善诱见深度
讲好“三件大事”,重点在“深”。思政课不仅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在当代中国焕发蓬勃生机?中国为什么能创造人类减贫脱贫事业的人间奇迹?这些事关“三件大事”的核心问题,还要讲出“三件大事”所蕴含的人民立场以及内在的逻辑关联,引导大学生从“三件大事”中领会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深刻内涵,从而树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当然,讲深“三件大事”,思政课必须做到尊重大学生群体认知规律的普遍特征,善于通过丰富的载体和新颖的形式,抓住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引导其深刻思考“三件大事”对于民族、国家、人民、世界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和机械式的命令说教。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或者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表达,忽视内容实质的解读,则难以讲出“三件大事”所蕴含的真谛。
讲好“三件大事”的深刻内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善于讲故事,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以及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所涌现出的历史故事、人物故事、精神故事等来讲好“三件大事”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让学生在由表及里、水到渠成中切实领悟“三件大事”的内容实质。其次,讲好“三件大事”还必须在故事的细节上下功夫,要紧紧围绕“三件大事”的内容,精心选取最为恰当的故事和案例,并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和全面的脉络梳理,让生动的党史故事、文化故事、历史故事等真正活起来,从而引发学生对“三件大事”的进一步的思考,不能是仅仅勾勒出故事的大致轮廓,进行泛泛而谈。最后,思政课教师还要练就画龙点睛、穿针引线的本领。善于适时地从故事中提炼出内在价值,让大学生通过有趣的故事进而领悟背后的价值和精神才是关键,只专注于讲故事的外在形式,忽视内容上的理论引领和价值升华,就无法使“三件大事”背后蕴含的真理和价值直抵学生内心,触发学生心灵。要通过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环节,在讲活故事的同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们从“三件大事”中把握党百年来的奋斗逻辑和历史使命,从而明确新时代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担负的使命与责任,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展现绚丽光彩。
情真意切有温度
讲好“三件大事”,关键在“情”。以情感人是思政课教学实现情感升华,达到育人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必要环节。要善于通过对“三件大事”鲜明的主题的升华和共情,让在大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难历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变革,对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产生真切的体会。易言之,思政课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时代和生活的土壤,多讲学生身边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感人故事,让“三件大事”带着生活的气息走向现实,使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鲜明的政治情感导向下,真切地感受“三件大事”所蕴含的历史启迪和时代脉搏。切忌简单地喊口号、空洞地讲道理和生硬地说教。
思政课教师只有讲出了“三件大事”的温度才能拉近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在“三件大事”的讲授中思政课教师要想做到真情实感有温度,首先自己要有情怀有信仰,对中华民族由深渊走向辉煌的涅槃重生有深沉的思考,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艰难历程有真情实感,对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有深切的体会。其次,要注意学习和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把“三件大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转变成为真正贴近学生生活,精准回应学生关注,具有丰富、生动、多样特点的教学语言,运用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让一个个纸上的文字带着炙热的情感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最后,要重视思政课教师自身情感态度对大学生情感的传递和导向作用。回望历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信念视死如归,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的光辉事迹,要善于将这些事迹运用到课堂中,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难历程转换为教学资源,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生动、全面地还原历史场景,通过情感流露和态度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做到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奋发有为。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总结好“三件大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是要以更加有为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大学生肩负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和担当,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方式与方法,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好二十大精神,领悟好“三件大事”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系河南中医药大学8858cc永利唯一官方网教师。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委托项目:“三件大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研究(编号:2022DWT010)和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