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庆日报》 2020-01-17 作者:白勤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不仅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始终关注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和价值追求,形成了思想精深的新时代青年观,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一脉相承,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境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格局,特别是在“怎样培养新时代青年”这个关键问题上,科学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青年、解决青年思想意识等系列问题。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不断创新,指导和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快速发展。因此,切实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坚持引领青年学生的目标方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人民性,是我们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青年工作的光荣传统。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或明或暗、形式多样、错综复杂,加剧了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青年发展实践创立的重大思想纲领,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任务要求、战略指向和价值内涵,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必须发挥好在思想教育、政治导向、理论武装、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推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更好地拥有远大理想抱负、深厚家国情怀和伟大创造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顶层设计为总揽,用科学的理论培育人,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人,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事关目标和方向的本质性问题,让理想延伸,为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提供根本保障。
创新教育青年学生的方法路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开放性,是我们党遵循马克思本人一直热衷于讨论人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选择不同道路的指导思想。青年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勇于创新创造的时代先锋,而高校立身之本正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既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更新发展,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就更需要一个强大而鲜活的青年理论体系来指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观本质内容的新认识新概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最新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坚持以问题化的协作模式、以基于服务的学习模式、以“教学即研究”模式,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共同体、社会服务共同体、国际交流共同体、文化引领共同体等,将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同,并致力于提升青年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使大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既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为高校创新立德树人立身之本的方法路径提供了关键支撑。
着力激励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实践性,是我们党助力青年创造美好未来时代使命的根本方法和核心立场。大学不仅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学术组织,而且是造就博雅之士、培养公民文化的摇篮。高校要讲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直面新时代新挑战,主动担起高校责任,激发青年追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当代中国青年思想和精神的深刻内核,要把其蕴含的行动指南、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让大学生以理论涵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互尊互信,做到科学与人文统一、文化与功用统一,培养青年大学生生活中的学术意识,以学习的方式来生活,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中国担当,确保党始终在思想上赢得青年、在价值上激励青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话语认知、情感体验、实践生活等方面,全面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坚定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言行,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