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艺报 2023-08-30 作者:颜桂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深入系统阐述,尤其从文化使命和文明创造的高度,对“两个结合”作了全方位、深层次论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传统文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重要枝干,是文艺领域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进程中,如何让传统文论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焕发出现代风采和时代活力,是我们持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命题。新时代以来的一系列文艺实践与成就已然证明,“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经验,不仅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密钥,而且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注入了无穷力量。
“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提供宝贵密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进程中,“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文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使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两个结合”,无疑亦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两个结合”是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必由之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传统文论与当代文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时代化?如何激活传统文论的当代魅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每一个新成果、每一次新飞跃都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实践与宝贵经验,同样也体现在、适用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经验的“两个结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扎实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坚持“两个结合”,既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也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当代文艺创作提供思想智慧、民族风格和丰富营养。
“两个结合”是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最大法宝。有效的文艺理论观念和批评性论断不是精神脱离社会的结果,而是精力充沛地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结果。我国的传统文论博大精深、成就卓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审美风格。曹丕的《典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及金圣叹的评点等,或体大思精,或别出机杼,或吉光片羽,异彩纷呈。言志说、发愤说、缘情说、载道说、性灵说等,见解独到,各有千秋,彼此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互补与交融。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传统文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资源。要挖掘与激活传统文论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两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根本路径。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时代意蕴和表现形式;同时又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现实,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独特标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二者在形式、内容、价值追求等方面不断走向深度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更好地指导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与批评实践。
“两个结合”在新高度上开启了文艺理论的创新航程。思想解放开天地,无边光景一时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从而为开拓文化创造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铸就文艺新辉煌提供了根本指引。“第二个结合”扬起了思想解放的风帆,开启了新时代文论创新的航程。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对于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而言,关键同样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事实上,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关键在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过程。
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新时代文艺理论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魂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而且还要用其指导我们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过程中,探索开辟“两个结合”的文艺理论发展路径,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经验”,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践行力度;要善于从百年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艺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发展弘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论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的“根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每一代人都是立足于传统之上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延续与发展出新的传统,使传统生生不息,文论发展亦然。古代文论、近代文论以及“五四”以来的现代文论作为当代文论的深厚传统资源,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新时代中国文论发展的起点。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论资源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积极推动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论与当代社会历史经验存在的距离,诸如意境、风骨、神韵、赋比兴等古代文论概念很难直接对后现代主义小说作出有效阐释。在某种意义上,学界掀起的“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热潮表明了理论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现代转化”亦即试图将中国传统文论引入“现代性平台”使之获得与现代性话语进行对话与博弈的可能。事实上,这种“现代转化”至少包括两个步骤:第一,解释和转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内部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的基本涵义;第二,衡量和评判这些概念、范畴、命题对于现代历史语境具有何种意义。不言而喻,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并非是所有内容的转化,而是将那些仍然包含了强大现实冲击力的理论内容解放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传统文论依然具有美学光辉与生命活力,有效的创造性转化能够彰显出其特有的魅力与价值。
铸就文论话语新形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文艺理论话语是一整套阐释、深化与评价作家作品的知识系统。通常,文艺理论话语透过一系列的概念、关键词和叙事模式阐释文学的内涵与意义,并从中发现与总结各种具有普遍性的核心命题。因此,评价一种文学理论的成功与否,理论话语对文本阐释实践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事实上,文艺理论不仅仅负责阐释文学作品的各种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事关一个民族、国家的审美与想象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今中国正处在变革创新的历史进程之中,正是文艺理论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时代。我们应当“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在分析与阐释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是我们构建新时代文艺理论体系的时代使命。当今数字化技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我们的文艺表达与书写,也创生出新的文论话语形态。在新社会语境中汲取营养,激发当代学人的创造力,打造新时代文论话语新形态,重新焕发中国文艺理论的潜力,从而激活中国文艺理论面向现实与未来的能力。在文艺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同时,我们的文艺理论也应该对如火如荼的文艺实践进行观照,进行理论归纳和理论建构,充实和丰富我们文艺理论的时代内容,真正构筑起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大厦。
在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及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关键就在于着力推进“两个结合”,才能不失本色、不丢底色、打造亮色,使新时代文艺理论更加富有成色。诚然,这也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品格重塑的过程,通过这一重塑,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将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