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握新时代国家安全

发布者:8858cc永利唯一官方网发布时间:2022-12-07浏览次数:

 

来源:天津学习平台 2022-1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将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指明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的全新定位。这不但表明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形成了更为深刻的理论认识,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加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

民族复兴赋予新时代新征程国家安全更高使命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势力的衰朽,中华民族逐步陷入到深重的系统性危机之中。不仅国家主权严重受损,国家重大利益受到肆意侵害,国家治理格局呈现一盘散沙的纷乱景象,底层大众也普遍遭受严重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国家安全根本无从谈起。在中华民族被内忧外患裹挟着向下沉沦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挽民族于危亡”的时代责任感,凝结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并在建党之初,便将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强烈意识融入到初心使命之中。如党的二大提出,要“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这就是说,民族复兴自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思考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构建统一战线、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的建设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扭转了百余年来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倾颓的历史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来自各方面的威胁挑战,通过领导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全方位加强国防军事实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推进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成功完成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国家安全历史任务的前提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之后,党通过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方略,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特别强调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问题。最终在国家政权安全、社会大局长期稳定的良好环境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到关键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在国家安全基石夯实巩固的基础上,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初心使命付诸于伟大奋斗的光辉历史,也是将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在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状态下,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紧握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党顺利推进民族复兴的前提要件和根本基础;而将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牢记于胸、体现于行,则为党在任一时期做好国家安全工作注入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因此,党的二十大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定位国家安全,无疑视野更为宽广,更有历史延承感;立意更为高远,更能够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相连。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复兴赋以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更高使命。

民族复兴为推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指明了方向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了积贫积弱的历史时段,目前正以欣欣向荣的气象屹立于世界东方,踏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行百里者半九十,虽然今天的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正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更加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下,一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安全任务,在客观上已变得更为艰巨繁重;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在主观上对民族复兴抱有的愿望则更为热切,提出了进一步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心理需要。这意味着,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国家安全必须紧紧围绕民族复兴展开,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铸就牢不可破的根基。

第一,民族复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既要以维护党的领导为根本任务,又要具体地体现为在党的领导下维护国家安全。历史表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鸦片战争之后衰败沉沦的落寞景象,根本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党带领人民绘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党的领导也被确证为中国民族能够走向复兴的根本保证。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必须将维护党的领导和体现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始终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第二,民族复兴的目标是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必须将党的人民性思维贯穿其中,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价值立场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特征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否得以充实、是否得以保障、可否得以持续。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还需要站稳人民立场,既要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依归,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又要密切党群关系,使国家安全能够立基于民心民意之上。

第三,民族复兴以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为基础。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必须着眼于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发展是硬道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华民族追寻复兴的波折历史告诉人们,没有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没有物质基础的日益坚实、没有综合国力的日愈跃升,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还需以合理归置安全与发展的关系为重点,以强大的国家安全能力来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民族复兴要求加强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自主探索和成功开拓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过程。植根中国大地,立足本国国情,不断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备定型,构成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在国家安全方面,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国家安全体系,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安全、确保民族伟大复兴的经验密码,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持续推陈出新,党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许多新进展。不但初步建立起国家安全体系的主体框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也得以日臻完备,取得了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和平安中国迈向高水平的巨大成就。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到关键阶段,面临着风险挑战有所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错综交织、国家安全应对难度明显加大的时代局面。这样,形成一套更加系统完备的国家安全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仍是维护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必须着力之处。

第一,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也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核心要义是通过有效的制度设置,将党的领导贯穿国家安全体系的各环节各方面,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尤其是在领导体制建设方面,必须最大限度地克服科层体系有可能出现的层级分割、部门壁垒、沟通不畅等问题,加强国家安全协调机制的建设,完善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确保党的领导既高效又权威,既集中又统一。

第二,构建全域联动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离不开每位人民的积极参与。而如何在实践层面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要点是构建全域联动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一方面,要合理布局国家安全力量,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转变工作方式,密切国家安全工作中的党群关系;另一方面,则要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升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确保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既能够全域联动,又能够立体高效。

第三,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国家安全还需要紧紧围绕合理处置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展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在实践中,既要清醒地把握复杂严峻的安全环境,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体系以及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也必须直面内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依然存在的棘手性、深层次问题,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升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安全领域的治理水平,真正把人民生活作为以安全促发展的结合点。

作者:程同顺、许晓(分别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