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发布者:8858cc永利唯一官方网发布时间:2021-09-20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教育 2021-09-29 作者:陈永平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命题: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有怎样的新气象?面对新使命我们该有怎样的新作为?

今天,我们既要遭遇技术的变革,还要遭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一方面,技术形态的变革日益影响着教育的实施形态,如人工智能(AI)的发展。直面AI时代的挑战,人们发出了很多疑问:学校组织还需要存在吗?教师职业会不会消亡?另一方面,我们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快捷便利的同时,遭受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让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保持文化自信和价值定力,有意愿、有能力为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回应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思考:新时代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新时代教师要有“终身育人的诚意”

“诚意”,“使心志真诚”之意。儒家认为,“正心诚意”是达到“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语见《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而“诚意”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即在拥有渊博知识、了解事物原理的基础上,还要端正意念。这样,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可见,“知”转化为“行”,中间要通过“意”的作用。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知行合一,反复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为我们新时代教师加强知识与道德修养、正确立身行事提供了基本遵循。

新时代教师需要有“诚意”,这种“诚意”应该更多表现为一种定力,即立志终身育人,有坚定的专业情意和教育信仰。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是基于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价值、意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一种精神。教师的教育信仰是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职业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价值的极度尊重和信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准则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对人自身和对教育的信仰统一。

新时代,在育人的讲台上有专业情意、有教育信仰的教师比AI技术更有温度,也更能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冲击中不随物流、不为境转。

新时代教师要有“为国育才的立意”

“立意”是一种设想和动机,教师的立意更多表现为教师职业的境界和奋斗的目标。《意见》中国家层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立意,可谓非常之高。什么是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什么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什么是新时代教师的地位?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那么,新时代教师应有怎么样的职业和人生立意呢?我们应当明确教育目的究竟为何?这是教育学的经典问题。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在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呈现“钟摆现象”。这一价值取向也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从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呈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笔者以为,这一价值取向在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可以表述为“为国育才和个人幸福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说得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笔者理解,新时代教师“为国育才的立意”表现在既要能够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即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把他们培养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也要能够牢记“当代中国教育者的使命”,即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培养人才。

新时代教师也要回到教育者的初心。其实,走向新时代、走近未来教育的时候,我们所追求和探讨的“未来教育”形态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它早就存在于先贤大师们的经典阐述和实践里,只不过被市场经济时代的功利主义一时遮蔽了。孔子说因材施教;吕叔湘先生说教育是农业,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得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夸美纽斯说“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人类培养成具有广博知识以及终身为祖国服务的人”;卢梭说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培养自由、平等、独立的自然人”;怀特海说,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而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人时,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当我们静下来重温这些先贤们的智慧时,能够发现未来教育的种子,你见或不见,爱或不爱,它其实就在那里。因此,走向未来教育时,新时代教师要回到初心,要承续传统,要从容恬淡,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生命的生长与丰盈。

更重要的是,新时代教师要有“为国育才”的历史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论问题。新时代教师应当深刻理解并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带着真情实感传道授业、宣传正能量,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努力从“四个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为谁培养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明确“培养什么人”;从“创新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等明确“如何培养人”。

新时代教师要有“精心育能的创意”

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到要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机制,要培养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的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笔者以为抓住了新时代教育的核心。如果说立德树人更多体现在上文所述的“为国育才的立意”里,那么新时代教师必须要有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能力。而这需要教师有“精心育能的创意”。

上海复兴高级中学曾经有过这样一堂高中政治课。这堂课的主题是《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开始上课,教师不讲知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纸牌搭房子,规定时间内哪组搭得越高越牢固就算赢。与此同时,规则很特别,每组各不相同,A组怎么搭只能听命于小组中一个人;B组有两个人拥有同等指挥权;C组需要投票决定搭建方案,过半数才可实施;D组也是投票表决,但需要全票通过方可实行。可以看出,这位教师设计的游戏规则正是模拟专制、二元政治、民主和无政府主义四种政治形式。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们停止了搭建。教师让每一组学生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解释本小组的决策过程,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了每组学生所说的一些关键词语,最后总结:这就是四种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时间到了,下课。

这节课能够较典型地体现新时代教师“精心育能的创意”。这种主题的课堂常见路径可以是提观点、举例子、讲道理,还可以是画表格、做分析、搞对比,但如果按照常规授课方法来讲的话,这种课堂指向的只是知识的获取,可能还有信息的加工。而以搭建“纸牌屋”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同样完成本主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有基于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的“认知能力培养”,又有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遵守规则的“合作能力培养”,也有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引导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这就是充满“精心育能的创意”课堂。

新时代教师的素养构成一定不是恒定的结构,有的东西会因时而变,有的东西则坚守不变。变的是作为“经师”的内容、方法、技术、路径、载体,而永恒不变的是作为“人师”的信念、价值、人格、情怀、仁爱。可谓“术”常新而“道”永恒。无论如何变,讨论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都会涉及育人、育才、育能中的诚意、立意、创意。习近平同志将青年比喻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不论未来社会的价值观念多么多元,教师都要在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的基础上,坚守价值引领的本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隙地嵌入到青年成长成才的体制机制中。

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师工作作出了顶层设计、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新的命题: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有怎样的新气象?面对新使命我们该有怎样的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