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延安精神的时代新篇章

发布者:8858cc永利唯一官方网发布时间:2020-05-15浏览次数:

 

来源:《光明日报》 2020-05-14 作者:牛昉

奇迹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种非同寻常的精神力量。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陕西成为全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历史经过千年,让绿洲变成了沙漠;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造了把沙漠变回绿洲的奇迹,成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写照,也成为中国向全球提供沙漠治理经验与方案的又一鲜活案例。

70余年来,榆林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展开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沙治沙斗争,用血汗挥洒出恢宏壮丽的治沙史篇。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进程中,萌发、孕育、磨练形成了“不畏艰辛、不屈不挠;执着前行、敢为人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家园、追求富裕”的榆林治沙精神,展示了榆林人民的崇高境界和精神风貌,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坚定决心。

恶劣的生存环境是萌发榆林治沙精神的自然条件。面对艰苦险恶的生存环境,经过70余年的不懈努力,备受沙漠侵害的沙区百万农民,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沙漠治理成效显著,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是孕育榆林治沙精神的文化历史渊源。贫困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削弱榆林人民对故土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绵延不断。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望和不懈追求,激励榆林人民在与自然的一次次抗争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逐步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

建设美好家园的孜孜追求是铸就榆林治沙精神的实践基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掀起了“北治沙、南治土”的综合治理运动。开展以群众性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向茫茫沙海挺进。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治沙造林政策框架下,创新治理模式,使防沙治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与改善人居环境结合起来,推动着榆林治沙事业向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催生榆林治沙精神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榆林属于典型的传统农牧区,经济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改革,砥砺奋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榆林治沙精神产生并形成于榆林人民在几十年抗击风沙、治理沙漠以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它不仅支撑着榆林人民从水土流失和严重风沙侵蚀的困境中走向新希望,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凝结与升华,具有普遍的实践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榆林治沙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新的价值导向。以牛玉琴、石光银等为代表的党员干部群众,他们倔强执着、勇于面对失败和挫折,不屈不挠的品性,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乐章。这种精神发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因而也更具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向作用。

(作者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